找到相关内容2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悟性论

    夫道者。以寂灭为体。修者。以离相为宗。故经云。寂灭是菩提。灭诸相故。佛者觉也。人有觉心。得菩提道。故名为佛。经云。离一切诸相。即名诸佛。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。不可以眼见。唯可以智知。若闻此法者。生一念信心。此人以发大乘。乃超三界。三界者。贪嗔痴是。返贪嗔痴。为戒定慧。即名超三界。然贪嗔痴亦无实性。但据众生而言矣。能返照了了见。贪以无心不见于心。名为见佛。舍心不。名大布施。离诸动定。名大坐禅。何以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53543712.html
  • 试论人间佛教思想体系

    佛者对待众生都应具足五心:   1、不舍心:时时处处,不舍一切众生,不舍菩萨行,菩萨的一切自行都应尊重众生的利益。助成众生的幸福.为了众生的福乐而工作,奋斗,无有止息。   2、平等心:菩萨将众生当成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0644269.html
  • 佛教密乘五部坛城体、相、用一览表

    ————┼——————┤   │五无量心│无量清净心 │无量慈心 │无量悲心 │无量喜心 │无量舍心  │   ├————┼——————┼—————┼—————┼—————┼——————┤   │五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1949094.html
  • 易行道与难行道

    特别是口头称名,这比起舍身舍心去为人为法,忍苦忍难的菩萨行,当然是容易得多,这是易行道的本义。通常以为由於弥陀的慈悲愿力,所以能念佛往生,横出三界,名易行道,这并非经论本意。修此等易行道,生净土中,容易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149953.html
  • 当代人间佛教应是对初期佛教的继承

    金枪刺足。未经几时。起身苦痛。能得舍心。正智正念。堪忍自安。无退减想。”(注17)  “ 尔时。世尊患背痛。……随尊者优波摩诣世尊所。以涂其体。暖水洗之。酥蜜作饮。世尊背疾即得安隐。”(注18)  佛陀...

    宏 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450610.html
  • 修习:心智的培育

    二)悲心无量:对一切在灾难痛苦中的众生,普遍以悲心护持被覆。  (三)喜心无量:对他人的成功、福祉及快乐,寄以无限同情的喜悦。  (四)舍心无量:对人生一切变迁泰然自若。  摘录自慧炬出版《佛陀的启示...

    罗睺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3250634.html
  • 明晹法师修行论

    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。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,个个得道,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。   在生活中践行佛法,明晹法师提出“五心”之法,以实现其度生的慈悲理念。   不舍心:时时处处不舍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252223.html
  • 关于生命现象的探讨——解读《大因经》

    上(著),产生吝啬之心(悭)。以贪欲心不舍心占有一定的利益,就形成短时的势力范围(家),并希望长期拥有(守)。因守的冲突,刀杖斗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等无量不善之法,因之而产生不同的身心感受,或痛苦的,或...

    道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552231.html
  • 高山仰止,缁素同钦——记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上师的嘉言懿行

    “你的问题已解决,快回家去,安居务正业。”那位气功师闻言微笑,顶礼而去。  清定上师依戒依法,苦修密乘,文殊菩萨本尊法,修菩萨六度万行,慈心最多,悲心最深,喜好最广,舍心最大,悲同观音,智等文殊,行以...

    妙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70354085.html
  • 二十亿耳沙门的修行

    除尽害心。修喜心以除尽嫉心。修护心(舍心)以除尽憍慢。(《增壹阿含》,卷七安般品第十七之一)。  这一点有些类似五停心住:多贪治以不净观,多嗔治以慈悲观,多愚痴治以十二因缘观,多慢治以界差别观,多寻伺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0054774.html